爱相聚 新里程-安利志愿者风采之吕嘉珩

最新动态

爱相聚 新里程-安利志愿者风采之吕嘉珩



    时尚、80后、资深志愿者——这就是安利“语翼”手语志愿服务队创始人、队长吕嘉珩的个性标签。从最初偶然地参与到志愿活动并因为个人兴趣从“零”学习手语,到如今已经教会超过五百名志愿者熟练运用手语,并带领安利“语翼”手语队与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东城区残疾人联合会等机构保持长期合作,持续带给聋人朋友们关心、帮助与支持,吕嘉珩在公益路上已跋涉10年,途中有汗水也有快乐,有怀疑也有肯定,有辛酸也有感动。他说:“学习手语,就是为了在聋人朋友最需要的时候,说一声,‘你好’!“

    80后小伙结缘公益

   
每当被问到最初是怎么想到投身公益时,嘉珩总会笑着说:“开始的时候,其实是觉得很‘好玩儿’。安利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志愿者队伍,看很多伙伴都在填表报名,我就也填了一张,想尝试参与一些志愿者的活动。“就是这种平常的好奇心,带嘉珩走进了志愿者的世界,开启了他的公益之旅。

    “2003年23岁生日当天,我参加了首届北京国际外语周的志愿活动。当时感觉志愿活动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工作并不枯燥,而且心里会觉得自己帮助了别人,是做了有意义的事。”

    从此,嘉珩一直积极参加安利公司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并被评为2007年安利(中国)十佳志愿者。2007年至2009年期间,他先后参加安利在宣武培智学校和东城特教学校开展的长期志愿服务,坚持每周都抽出一个下午去陪残障孩子画画、唱歌、玩游戏。刚开始的时候,身为家中独子的他照顾起小孩来很是费力,尤其不习惯照顾那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孩子;但凭着坚持和用心的精神,他克服了种种自我和外界的困难,怀着诚心、耐心和童心与孩子交往,从而建立了深厚而真挚的感情,每到寒暑假见不了面,彼此都会非常想念。在一次带领孩子游野生动物园的志愿活动中,宣武培智学校有个孩子突然叫了他一声“爸爸”,让还没结婚、更没有当过父亲的吕嘉珩着实愣了一下。不过,他也很喜欢这个名叫刘嘉豪的孩子,因为名字中都有一个“嘉”字,他总觉得和这个孩子之间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至今还不时牵挂。

    那些年里,除了参加安利公司组织的长期志愿服务基地之外,嘉珩还会在节假日邀上三五好友去孤儿院,看看那里的孩子缺点儿什么,下次再去的时候就从朋友中筹募好带过去。他说,参加公益活动感觉很快乐、很纯净,让自己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以前很容易把事情想复杂,现在却越来越善于用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用单纯的心态面对世界了。

    学习手语 从兴趣到责任

   
随着不断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嘉珩开始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残疾朋友。在一次北京市残疾人科技成果展的活动中,他结识了人生中第一位聋人朋友——张龙。通过与张龙的初次接触,他忽然意识到,聋人朋友因为缺乏与外界进行语言沟通的能力,很难获取外界信息,因此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这让他心中暗自产生了要学习手语,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帮助更多聋人的想法。

    那年冬天,嘉珩得知张龙想利用寒假留在北京打工,便主动邀请他到自己家住,帮他节省下食宿费用。与张龙的交流最初主要通过把想表达的内容写在纸上,十分不方便;为了更好地沟通,嘉珩开始向张龙学习手语,两个月的朝夕相处,从 “连蒙带猜”的摸索到后来能用手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嘉珩学得非常认真。此后,为了更加专业、系统地学习手语,2004年,嘉珩主动参加了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开办的手语培训班,开始了专业的手语学习。他回忆:“培训班的手语教学方式比起我之前和张龙一起那样的学习要更加正规化。但是随着学得深入,难免变得枯燥。但是,每当与聋人朋友用手语沟通后,看到他们开心的笑脸,能够帮助到他们,我就重新获得了学习的动力,因为手语让我走进了聋人朋友的世界。”

    但渐渐地,嘉珩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还是太有限,“手语学久了我发现,一个人会,不如让更多人会。”为了帮助更多的聋人朋友,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人学习手语,带动大家关注聋人的生活,给予这个无声世界更多的温暖。

    与手语队一起成长 

    2006年,嘉珩心里就有了组建手语队的想法。后来,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自己所在的安利北京志愿者协会,得到了协会的大力支持

    2010年11月25日,在当年的安利北京志愿者工作总结会上,安利语翼手语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嘉珩以队长的身份从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手中接过手语队的大旗。直到今天,这支全部由安利经销商组成的队伍仍然是北京市唯一一家专门为聋人朋友服务的企业志愿者服务团队。

    安利公司为手语队提供了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培训和团队建设,则更多需要队长带领大家一起摸索。手语队成立之初,除了嘉珩本人能够熟练掌握手语外,其他队员对手语几乎没有任何了解,都需要从“零”学起。嘉珩有过手语学习经历,他知道,目前社会上很难找到专供人们学习手语的专业机构,甚至也没有一套完全统一的手语词汇。因此,手语队员之间的学习只能通过手把手、一传一的方式。

    2011年6月,经过3个月的培训,手语队的第一批志愿者队员们终于毕业了,正式开始了他们帮助聋人的志愿公益之行。2012年7月21日,第二期手语培训班开班。有了第一期的培训经验,嘉珩意识到只让学员们学习手语单词和句子的教学方法进度慢且不容易掌握,要想帮助志愿者们真正学会手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手语思维,于是,嘉珩开始了对手语培训方法的潜心探索。他要求学员们编排手语话剧和手语演讲,表演的内容按手语翻译字数递增,从开始的300字到最后的4000字,寓教于乐地帮助志愿者们体会到手语的思维模式,优化了教学效果也加快了学习效率。

    为了让队员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聋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表达,嘉珩在2013年第三期培训中加入了体验式学习的方式。他利用周末带队员们来到南锣鼓巷,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不说一句话去完成相应任务,真正去体会聋人的所面临的困难和感受。嘉珩说,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亲身体会到聋人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因为手语的本质就是通过肢体活动代替语言,以表达人的思想和需要。我们的志愿者必须摒弃有声语言去完成规定任务,所以当他们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或是需要问路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尝试运用自己的手势去表达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手语比我们使用的口语还要简单,我也希望他们能体会到这点,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化。”

    为了保证队员们学习手语的质量,嘉珩对志愿者们的考核要求也十分严格,他们的考试分为笔试、口译和手译,每届能够成功毕业的志愿者只有大概20%。迄今为止,已经有200人参加过手语队的培训,骨干成员也已接近50人。正是有了科学、严格的培训,手语队员们很快就能适应志愿服务的需求:2011年4月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期间,为了为聋人朋友同声传译影片《我的少女时代》,手语队苦练一个月、愣是把光盘听坏了,最终出色完成了组委会交与的任务;同年7月,手语队自编自导完成手语MV《国家》的制作;此外,手语队还受东城区残联邀请,成为唯一一支定期参与助残项目的固定团队,坚持每周一上午前往东城区聋人协会,陪聋人朋友一起学习手语“普通话”,一起聊天;而每季度举办一次的残疾人招聘会上,也总能看到安利手语志愿者的身影。2012年,安利“语翼”手语服务队被东城区残联授予“优秀助残服务团队”的称号,再次获得了社会肯定。

    冠军之路

   
2012年底,安利语翼手语队作为唯一一支全部由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参加了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的北京市第一届手语风采大赛,队长嘉珩带领志愿者们利用大量的休息时间苦练手语、积极备赛。“为了这场比赛,我们每个人都是哭过的,每一位队员的付出都让我很感动。像60岁的梁国君大姐,她在公交车上、地铁里,都不忘练习手语,她说,连旁边的人看到她练习也会不由地跟她学起来;还有另一位叫高歌的队员,为了准备这次比赛,他每次都特意从河北承德赶来北京参加培训和练习。大家都是好样的!”嘉珩提起自己的队员,满是自豪。

    其实,手语队里还有一位特殊的小队员,嘉珩一直特别关注。这位名叫程可的十岁小男孩1岁3个月时被查出患有进行性肌脊萎缩症,只能长年坐在轮椅上,无法去学校上学。通过残联“扶残助残送教上门”活动,安利志愿者梁大姐成为了小程可的老师,多年坚持每周安排一天去程可家上课,路上往返五个半小时。参加手语队后,梁大姐一边自己练习手语,一边教小程可学习手语,目的是让他对学习和沟通更感兴趣,同时锻炼他日益萎缩的肌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嘉珩和大家商量,决定吸收小程可为手语队队员,鼓励他继续练习手语,并邀请他一起参加手语风采大赛,为他提供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决赛那天,手语队表演了根据队员真实故事改编的情景剧《志愿者梁姐的一天》,讲述了梁姐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志愿服务、帮助聋人母亲找到走失的孩子等动人故事。节目尾声,坐在轮椅上的小队员程可被推上舞台,带领所有队员用手语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将比赛推至高潮,现场的评委、参赛选手和观众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最终,语翼手语队从30多支团体参赛队中脱颖而出,摘得团体桂冠;同时,骨干成员鲍旭经过与80多名选手的数轮角逐,也夺得了个人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自此,手语队的专业服务水平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团队也开始承接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专业手语翻译的志愿服务工作。此外,嘉珩还利用业余时间,为毛主席纪念堂的志愿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生等群体教授手语,加上手语队的队员们,已经有近500人接受过他提供的培训。

    换位思考 助人自助

   
每次被问到手语队为何取名”语翼“时,嘉珩总是会耐心地解释这一名称的寓意——希望手语能像翅膀一样,为聋人朋友提供更多呵护和帮助,同时让爱传得更远。随着参与越来越多的助残服务,结交了越来越多的聋人朋友,嘉珩更坚定了对这一初衷的坚持。他了解到,聋人在社会中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比例都很低,从而造成聋人实际的社会犯罪率高、不易找到工作、生活状况不佳;他也意识到,这一群体敏感、善良,需要被理解被关心,但也同样有热心帮助他人。嘉珩希望,能尽己之力去帮助聋人朋友以一种阳光、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看待他们自己的人生。

    早在与第一个聋人朋友张龙接触期间,嘉珩就开始思考不仅可以让健全人学习手语来帮助聋人,聋人们也可以学习说话主动融入社会。“我希望他们可以学习语言,在佩戴助听器的情况下进行简单、基本的口语交流,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是不敢张口的,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声音会很难听。”所以,嘉珩一直陪在他的聋人朋友们身边,鼓励他们勇敢地学习说话,融入社会,汪亮就是受到他帮助从而成功找到工作的一位聋人朋友。

    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汪亮是为数不多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聋人。与亮亮相识后,嘉珩不仅教他学习说话,还经常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处,比如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问题。那段时间里,嘉珩多次陪亮亮找工作、参加面试。亮亮起初对自己很不自信,怕自己能力不够,也怕在工作中和同事有交流障碍,但嘉珩一直安慰并鼓励亮亮,让他相信自己有进入公司、企业工作的能力,聋人也可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嘉珩的陪伴和鼓励下,亮亮经过一次次勇敢尝试,终于凭借自己的CAD制图技能找到了一份平面设计的工作。

    除了帮亮亮成功找到工作,嘉珩还鼓励亮亮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嘉珩说:“亮亮现在会主动参加志愿服务,今年元宵节他就参与了我们手语队带聋儿游中国科技馆的活动。每次活动他都很投入地参加,记得有一次他非常认真负责地帮助肢体瘫痪的残疾人推轮椅,让我特别感动。”他希望,通过鼓励聋人朋友参与公益活动,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此外,在帮助亮亮找工作的过程中,嘉珩意识到聋人不仅具备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也有着像普通人一样学习、工作的希望和权利,但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面临很多困难,有许多非常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除了与聋人们交流,振奋他们的精神,开阔他们的视野之外,志愿者们更应该成为聋人与外界的“桥梁”,为切实改变聋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做出努力。于是,安利“语翼”手语志愿服务队开始主动与社会、政府与残疾人相关的机构、组织联系,确立项目。在每月的北京市残疾人招聘会上,手语队的队员都负责担任起“翻译”的角色,协助用人单位与聋哑残疾人沟通,切实传达用人单位的具体职位需求,帮助聋哑残疾人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

    “从自己好奇学习手语,到带领手语队参与志愿服务,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成长。现在的志愿者年龄越来越小,更加自我,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普遍喜欢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不然容易感到无聊;另外,越来越多受助者都是很时尚、个性的,从穿着打扮就可以看出,他们不希望被人看出是听障人士,他们想要过正常人的生活。所以现在,我们在策划安排志愿活动时,也希望尽量可以达到一个使参与双方都有收获的效果,而不像原来更多的只是单纯地做一些手语翻译工作。我会在给志愿者的培训中强调,要把聋人当作朋友。聋人是脆弱敏感的,我们与他们的交流要注意很多细节,有些问题不能问,有些事不能做,不要让他们觉得我们是在刻意地照顾他们,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个过程并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正能量的双向传递,受到帮助的不仅是聋人朋友,也包括我们这些志愿者自己!”

    “志愿者的工作往往是简单而重复的,要能耐得住寂寞,要坚持。”嘉珩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用自己的力量感染身边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助残服务的队伍中,为社会做出贡献,用爱的“语翼”为聋人和其他残疾人拨开他们生活中的迷雾,带给他们一片洒满阳光的蓝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