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网刊登:“冰雪奇缘”与你共享

最新动态

南国早报网刊登:“冰雪奇缘”与你共享

 

 

       南国早报网-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龚文颖)一个是六赴南极考察、三赴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一个是亲身经历和报道了“雪龙”号南极救援俄罗斯科考船的女记者。7月15日,安利“极地雪龙梦想启航”极地科考专家巡讲南宁站活动在邕开讲,极地科考专家夏立民、新华社记者张建松为南宁的听众们讲述了精彩又惊险的南北极科考故事。

 

       “你们知道直升飞机在南极会怎么降落吗?”在介绍了南极的自然地理概况、丰富资源和各国南极考察状况后,夏立民抛出了这个问题。他随即播放了一张照片——一架直升机即将降落,为了避免冰面破裂,一名飞行员先在飞机轮子下垫了一块石头,另一名飞行员则操作飞机悬停。“只有在南极,飞机才会停在轱辘上。”他打趣地说。

 

       夏立民说,中国在南极有好几个科考站,中山站像一个小城镇,晚上还有路灯;昆仑站有小高压氧舱,因为队员在高强度的科考工作中会出现高山反应;黄河站门口有一对石狮子;泰山站是“中国灯笼”造型……

 

       夏立民告诉听众,南极的一般气温在-40℃,最冷可达-59℃。虽然主食充足,但肉和蔬菜都冻得硬梆梆的,安利公司为此提供了几种纽崔莱营养补充类食品,保障队员的身体健康。在户外工作时,尽管队员们全身上下包括脚底都贴满“暖宝宝”,在约-50℃的环境工作10多分钟后,必须回到约-30℃的地方晒晒太阳,“暖和一下”。

 

       在艰苦的工作之余,队员们也有浪漫时刻:南极美丽的极光一般出现在冬季,他们就把床垫、羽绒被搬到户外,全身裹着被子只露出眼睛,躺着欣赏极光。

 

       “从我的卧室和办公室窗口望出去,就是冰山雪原,这是一片珍贵的净土。”夏立民说,工作累了看看窗外,疲倦一扫而空。

 

       作为一名女记者,张建松在2007年获得批准,随同科考队赴南极考察。2013年,她第二次获得赴南极机会,那一次,她亲身经历了救援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过程。

 

       “2013年圣诞节,‘雪龙’号接到紧急求助,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被困在浮冰中。”张建松回忆说,“雪龙”号奔赴救援,一路不停破冰,距离被困船只6海里时,冰层至少有三四米厚,再也无法前进。

 

       “我们原地等待救援机会,被困人员也每天眺望‘雪龙’号。”张建松说,1月2日,“雪龙”号决定派直升机前往转移被困船员,到达被困船只附近时,队员们用木板在冰面上铺成临时停机坪,让飞机悬停在上面。被困人员被移动到在远处等待的澳大利亚破冰船“南极光”号,经过几次运输,救援圆满完成。

 

       救援成功,“雪龙”号却深陷重冰区。船头有一个小冰山,右舷也出现了一个大冰山,右转突围会与冰山相撞。“雪龙”号一边不停地“倒车”挪腾破冰,一边苦等到1月6日西风刮起,浮冰开始移动时,向右舷突围。可天色渐黑,西风渐弱,“雪龙”号仍被浮冰所困,大家都有点绝望了。就在这时,船前方的一块大浮冰突然被撞裂,一条水道如同一道闪电般出现。半小时后,“雪龙”号穿过水道,成功破冰突围。队员们欢呼起来,张建松忙着拍照、发稿,船长则冲回房间,哭了。

 

       张建松还说,参加南北极科考的经历,让自己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南北极气候变化完全超出了预期,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保护环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