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way, 安利
2025.07.27
《人格的魅力》第二十二集-教育
Amway, 安利

听节目戳↓

《人格的魅力》第二十二集-教育

《人格的魅力》第二十二集-教育
00:00

两代人的传承,无数人的焕发,淬炼成23个成就美好人生的关键词。完善健全人格,助力逐梦之旅。美国著名商界领袖狄克·狄维士先生经典之作《人格的魅力》。二十二、教育。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并且认为一个人能否充分发挥其才能与接受教育的程度密切相关。人类的进步依赖于教育,而我们的自由也与教育息息相关。我所指的教育并不仅限于学习数学、物理、语文等基础知识,尽管这些学科至关重要,但并非我最关注的方面。我所谈论的教育是如何教导孩子分辨是非对错,这并不是单靠课堂授课就足够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人。然而,当面对涉及集体利益的难题时,我们需要具备大局观,做出有利于集体的选择。正确的教育还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践行价值准则。迪克·迈克迈克尔,主持佐治亚州哥伦布市MTVM电视台午间新闻,深表认同。他的音乐教师鲍勃·巴尔不仅传授他音乐技巧,还教给他如何在人生中取得成功。迈克迈克尔在乔丹职业学校读三年级时首次遇到巴尔,那时他担任学校乐队的低音鼓手。直至今日,迈克迈克尔仍不解巴尔为何会接受这份工作,因为乔丹职校乐队可谓美国最差的乐队。乐队成员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且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的乡村,买不起像样的乐器,也请不起专职指导老师。然而,巴尔并未因此而犹豫,他全神贯注地欣赏乐队的表演,仿佛听到的是纽约交响乐团的演奏。演出结束后,他几乎表扬了每一个人,其中包括迈克·麦克夸奖他和其他成员的配合非常默契。实际上,巴尔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五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母亲不得不在旅馆做清洁工维生。八岁时,一个印第安人教会了巴尔吹小号,随后当地的管乐队指挥又教他吹大号,并为他争取到了去辛辛那提音乐学校的奖学金。在校期间,巴尔赢得了一项美国音乐比赛的一等奖,之后加入了印第安纳交响乐团,但他真正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乔丹职业学校担任教师对他来说是一次挑战,但他愿意接受。学生们喜爱巴尔的热情,但巴尔的态度才是改变他们的关键。巴尔询问他们,是否想成为一支真正的乐队。在没有成为国内顶尖乐队之前,他鼓励他们不要满足现状,他坚信他们能够成功。在许多场合,巴尔都向乐队成员灌输这种思想。有一次,他为乐队播放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唱片,并指出,尽管贝多芬创作时双耳已失聪,但乐队成员听力正常,理应具备超越贝多芬的优势,没有理由不能成为最优秀的乐队。在乔丹职业学校,很少有学生期望毕业后能获得一份优越的工作。许多学生已经准备好接替父辈,成为一名工人。然而,巴尔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想。他告诉他们,如果想要成为美国最优秀的乐队,就必须全力以赴,每天早上八点到学校排练。巴尔视星期六为最佳训练日。巴尔和妻子安妮的红砖小屋成了乐队的第二个家。每当训练的日子,安妮总是准备好松饼,微笑着站在门口迎接他们。对于巴尔让他担任乐队首席打击乐手的决定,迈克尔记忆犹新。巴尔曾对他说:“鼓是我唯一不会的乐器,你需要代替我来教他们。”巴尔沿用了优秀的教师传承百年的教学方法,将重任委于迈克尔,然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迈克尔认为在乐队的生活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会在上课前留出一点时间来教打击乐,如果遇到了难度比较大的片段,会去办公室找鲍尔研究。他们不仅研究打鼓,还会交流对生活的看法。每当学生们完成了预定目标,巴尔就会用微笑来表扬他们。如果没有完成,鲍尔就会分析原因,然后给他们布置新的作业。经过一年时间的发展,乐队从17人增加到85人,大多数新成员都是经过巴尔精心挑选的。巴尔四处求助,为乐队筹集乐器,有时还会借用别人的乐器。他访问了学生家庭,甚至为贫困学生申请助学金。最终,巴尔说服了镇政府,为学校乐队提供了统一的制服和一间音乐教室。当乐队成员约翰·亨利拿不出7.5美元购买与制服相配的白皮鞋时,巴尔就为他买了一双作为礼物。如果无人参加排练,巴尔会派其他学生去了解情况。周密的训练安排使那些闹事的学生无暇生非。巴尔喜欢在周五晚上足球比赛中场表演,每当那时,他便在指挥台上忙碌不已,为队员打气,给他们的球鞋装上发光小灯,有时还会把乐队最小的乐手藏在低音鼓里,在演出结束时给观众带来趣味的谢幕。迈克尔毕业后四年,乔丹职业学校乐队代表佐治亚州参加了在纽约举行的一次全国音乐大赛,并获得了第一名。自巴尔去世后,乐队成员大多不再演奏,但与巴尔共度的时光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迈克尔现已成为广为人知的新闻广播员,约翰·亨利成了一名勇敢的军人。打击乐手吉姆·弗莱彻成为一名人文科学教师,并担任哥伦布交响乐团的成员。小号手吉米·克罗斯成为凤凰城南方国家信托银行的董事长,罗拉德·格拉兰担任了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的巴松管手,而罗伯·乔治则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牛仔裤制造商鲁莫斯公司的董事长。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人尊敬和效仿的对象。他们视我们为偶像,可能是为了获取我们的特质,或是欣赏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式,又或者是因为我们与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希望通过模仿我们的言行来获取智慧,获得更高的成就。无论我们是否认识或喜欢他们,他们都期待我们能给予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模仿是最真诚的赞美,是一种初级且自然的学习方式,所有的父母都明白孩子会模仿自己,这也是我强调要认真对待模仿的原因。孩子们不会判断好坏,他们会无差别的模仿,这就要求父母必须努力持之以恒地做正确的事情。如今,许多孩子的仿效人物是电视剧、电影和体育明星,但并非所有明星都意识到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力。幸好,一些明星已经意识到并主动承担了作为榜样的责任。赛车手达雷尔·沃尔特里普便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位真正的冠军,这不仅是因为他在多项赛事中夺冠,而且他非常注重自己在车迷中的形象。沃尔特里普或许会承认,他起初并非始终如一。几年前,赛车迷都知道沃尔特里普是赛车场上出了名的“坏孩子”,他毫不关心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唯一的目标就是赢得比赛。沃尔特里普八岁开始练习赛车,随着排名的不断提升,最终获得了参加全美汽车比赛协会举办的循环赛的资格。到37岁时,沃尔特里普已经赢得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奖金,并连续两次荣获温斯顿大赛的冠军奖杯。他曾自豪地说,从代托纳到塔拉迪加再到夏洛特,他都是赢家。在戴托纳进行的赛季首场比赛中,他以超过3200千米的时速绕过一个弯道。突然,他发现前方发生了严重的撞车事故,几辆赛车已经纠缠在一起。他急忙做出急转弯,结果赛车因打滑而撞上了防护墙,越过护栏,逆向掠过赛道。能在这样的事故中死里逃生,真可谓是一个奇迹。像许多曾经死里逃生的人一样,沃尔特里普在经历这次劫难后开始反思自我。他意识到自己虽在同侪中出类拔萃,却并非众人眼中的领袖,至少对于他的妻子和全国关注他一举一动的车迷来说是如此。于是,沃尔特里普开始实施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他的家庭生活和赛车生涯,也对众多视他为榜样的年轻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他努力工作,试图为他自己和妻子史迪威创造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不到一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杰西卡利;一年后,女儿萨拉也出生了。车迷们首先察觉到沃尔特里普的变化。现在,沃尔特里普对遭遇不幸的车手表现出同情,对观众则展现出礼貌与尊重。尽管他从未公开支持酒后驾车,但他的赛车由一家啤酒公司赞助。过去他并未留意这一点,但现在却越来越在意了。一天,一位愤怒的母亲在一群年轻人中大声批评他说:“你应该感到羞愧。你向孩子们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他们会认为喝酒、开车和成功是连为一体的。”这位母亲说得没错,沃尔特里普赛车上的广告标识表明了一切,他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啤酒广告。不久,沃尔特里普离开了原来的车队,加入了一支由洗衣粉商家赞助的车队。最终,他买下了自己的赛车,可以自主决定广告内容。沃尔特里普无法明确说明他再次赢得戴托纳站赛事的冠军是否得益于他对待生活的全新态度,但他确实感觉到这项冠军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成就感。他不仅向自己,也向车迷证明了好人也能得第一。他的车迷们非常欣赏他作为榜样的表现,因此投票选他为年度系列比赛中最受欢迎的车手。与明星的榜样效应相比,教师可能更具说服力和教育影响力。教师不必出名,也不必有显赫的名声,但与一个或几个学生建立深度联系,这才是作为教师的真正意义。优秀的教师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学生保持联系,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有益的建议,给予必要的帮助。只要情况允许,他们还会像啦啦队一样为学生加油鼓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可能已经猜到我父亲是我最重要的老师,但我还有其他的老师,例如杰叔叔,我的岳父艾德及比利奇奥利。从他们每个人身上,我学到了一些不同的道理,包括怎样与人更好的交流,怎样做到三思而行。怎样才能具有做正确事情的勇气,以及怎样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我很荣幸可以成为我弟弟德的老师,在我快20岁的时候做了几年德的教练,教导他参加初中橄榄球联赛,那段时光让我俩关系很亲密。现在我们一起工作时,他仍会偶尔喊我教练。老师可以是家人或外人。戴维贝尔顿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的事业也相当有成就,是南卡罗莱纳州哥伦比亚市的一名律师。他的母亲和五个姐妹在他年轻时对她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真正成为他老师的却是比利托马斯。比利是一个膝盖内翻、身材矮小、性格安静的人,在弗农山南部儿童俱乐部工作。戴维和他的姐妹们在纽约市郊的临时住宅区长大,一家人的生计全靠母亲做清洁女工得以维持。六岁那年,母亲带他去了儿童俱乐部。对于这段经历,戴维喜欢这样说,我进去时还是个小孩,出来时已经是个男子汉了。儿童俱乐部位于学校和家之间,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在这里一起游戏、运动。比利和他的同事们不仅教给孩子们打篮球、乒乓球或下象棋,还注重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技能,让他们在未来生活中受益匪浅。回顾过去,戴维意识到比利对孩子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关心和教导是他们成长阶段最重要的经历。比利也绝不会忘记他和孩子们共同度过的时刻。在教导孩子们勇于承担责任时,比利会用她和男孩子们两年甚至五年前谈到或者做过的事情做例子。比利不是那种随便走进教室胡乱讲上1个小时,最后再提出一些倡议的人。随着孩子们逐渐成长,理解力增强,能够迅速理解他所讲授的内容时,他就对某个事件的重点和含义进行反复叙述,直至孩子们把这些道理牢牢记住。在比利身上,戴维看到了持之以恒的品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比利总是在戴维和他的朋友们做游戏或者执行任务时因势利导地教导他们。例如,为了启发他们承担责任,比利常常在游戏中给他们安排各种头衔和角色。如果谁没把自己的事做好,比利马上就撤销了他的头衔。这么做并不是要责怪那个孩子,而是力图说明他还没有做好承担相应责任的准备。然而,比利对任何错误行为也绝不容忍,这正是他严厉的爱的体现。他教导男孩们在生活中要讲诚信,如果有人考试作弊,比利就会告诉他们绝对不能效仿。比利告诉孩子们,世界上总会有人企图通过作弊来取胜,但这不可取,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坚持不懈的努力。比利还一直提醒孩子们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也无论别人对你做了什么,都要学会把坏事变成好事,要做一个好人,要让自己坚强和果断,这样就没人能阻止你了。戴维一直将这些忠告铭记于心,无论是他拿到高中毕业所需的自然科学学分,还是参加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律师资格证考试,在这些人生的关键时刻,比利的忠告给了他力量和勇气。戴维始终坚信,他在儿童俱乐部的那几年从比利那里学到的东西,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30年后,他成为了儿童俱乐部美国理事会的成员,该组织服务于550万名儿童。他还担任了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市米德兰儿童俱乐部的主席。戴维继承了比利的奉献精神,并将其传承给自己的孩子、俱乐部的孩子以及美国的儿童。戴维强调,尽管许多人都具备非凡的才能,但无人能如比利老师那样留下如此丰富精神遗产。教育不仅对孩子们有益,也能让成年人受益匪浅,包括社会中最贫困的人群,也能通过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鲍勃·科特曾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亲身经历了贫困,他为丹佛的无家可归人士创办了一家具有创新意义的慈善机构。鲍勃的理念简单而有力,主张给予而非施舍。鲍勃身高1.9米,体重超过200磅,其魁梧的身材和强壮的体魄使他在丹佛治安复杂区域开展慈善援助工作和日常生活时拥有了优势。年轻时,鲍勃是底特律街头的拳击手,参加过金手套拳击比赛。刚成年时,他曾是一名推销员,销售业绩出色,事业颇为成功。几年后,他迁至丹佛与女友团聚,并开办了一家草坪保养公司。然而好景不长,与女友分手后,他深陷无尽的沮丧与失落,终日借酒消愁。酗酒逐渐占据了鲍勃的生活,短短一年内使他陷入贫困。同时,他也因此疏远了家人和朋友,最终沦落到搬进丹佛的贫民窟。尽管如此,他仍然自欺欺人地认为,与贫民窟的其他居民相比,自己的问题还不算严重。一次意外事件促使鲍勃开始彻底反思并改变了他的人生。某天午后,他目睹贫民窟的比利·帕尔默倒在路边。鲍勃了解到,尽管帕尔默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来自富裕家庭,却最终沦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酒鬼。这一触动心灵的场景让他意识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他也将重蹈覆辙。因此,鲍勃毅然决定将酒瓶中的烈酒一饮而尽,并宣誓从此以后绝不沾酒。戒酒后不久,鲍勃搬进了拉利玛街上一所年久失修的街面房屋。他不仅自己洗心革面,还决定帮助和他有同样境遇的人摆脱困难。鲍勃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观察了其他九个酗酒者,一个行动计划在他的脑海中成型。他成立了一个名为“第十三部”的机构,向那些戒酒没有成功的人伸出援手,因为这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但最重要的是,这个机构完全是由戒酒者自行管理,为自己服务的。第十三部,我们设立的组织规则很简单,禁止饮酒。组织成员必须积极寻找工作。其他规定包括:所有成员均有权获得一个床位,但若不整理床铺,则会丧失这一权利。所有成员每周必须参加两次匿名戒酒协会的会议,违禁品使用者将被逐出。所有成员每天接受呼吸测试和尿检。第十三部与传统互助会的最大区别在于,鲍勃鼓励参与者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而非依赖他人的善意。他深知无节制的施舍只会加剧依赖性。在第十三部中,不存在免费午餐,每位成员每天需支付5美元作为租金,并自行准备食物。这样的安排旨在向每位成员传达一个信息:他们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尽管首批九名参与者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些人离开后又重返,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新成员加入了第十三部。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三部从未接受过或寻求过政府资助,鲍勃只接受私人捐助。曾有一个案例,一位医生醉倒在自己的汽车里,汽车撞上了护栏,而他却毫发无伤。这位医生既没有携带现金,也没有身份证明,但他拒绝留在第十三部。因此,鲍勃将他送往当地一家汽车旅馆并支付了费用。在离开前,鲍勃留下了一张名片。几年后,鲍勃意外地收到了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原来,那位医生最近去世,他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留给了鲍勃的机构。鲍勃坚信,绝大多数街头乞丐并不真正渴望食物。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他印制了餐券,上面写着凭此券可享受一顿免费饭菜。餐券上还注明了向乞丐们提供就业机会、住宿保障以及谋生方法,第13部的地址也印在了上面。在五年的时间里,鲍勃共派人发放了9万张餐券,但仅有24人使用餐券来就餐,而且没有一个乞丐愿意接受工作或加入机构。鲍勃·戈德里格认为追踪流浪者是必要的。尽管他尝试了多种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然而,他并未放弃,坚信现在急需建立一个流浪者资料库。只有通过搜集可靠的资料,才能找出流浪的真正原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流浪问题。无论资料库是否建成,第十三部都在不断帮助丹佛的流浪者走向自力更生的道路。在第十三部成立的十多年里,超过2000人加入过该机构。鲍勃表示,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实现了永久性改变,成为清醒且具备工作能力的人。

Amway, 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