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节目戳↓
《创业人生》第27集-财富的责任
如果你期望从本书中寻觅到一夜暴富的成功秘诀,我建议你现在就合上书,还来得及。但如果你记住的只是安利的历史,那你必定错过了最精彩的部分。我讲述这个故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带你走进创业者的精彩人生。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关于“水脉·一带一路”的解说,由著名演播艺术家孙占山先生倾情演绎。同时,该片也讲述了安利联合创办人之一杰·温安洛的创业历程。《创业人生》第27集:财富的责任。自20世纪80年代起,理查德·李茶和我便上榜《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外界,包括一些媒体,不断猜测我们的财富总额,但我们对此不予置评,因为这是他们的自由。不同媒体之间的猜测结果大相径庭,有些报道甚至荒谬到令人发笑。这些单方面的预测几乎每年都在变化,有时甚至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有巨大的差异。例如,《福布斯》1991年7月估计我们两人的财产为42亿美元,但三个月后就降至30亿美元。到了1993年6月,估计值还是30亿美元,但到了十月,又骤减至17.5亿美元。实际上,这段时间内安利公司的营业额持续增长,但我们的财富却像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媒体渴望将安利公司的所有细节公之于众,我们既从中受益也深受其扰。虽然媒体的关注确实能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曝光率,但同时也可能引来一些神经病,他们可能会向你寄来一些莫名其妙的信件。我第一次上榜时,一位欧洲女士寄来了一封七八页的信。她在信中详尽地介绍了自己,声称自己会五国语言,拥有高学历,并且至少嫁过两位富有的丈夫。她希望能与我见面,并且应聘公司高层职位。尽管她在信中极力塑造自己的高端形象,但那股高级交际花的气质仍然无法掩盖。比尔·尼克尔森在阅读那封信后,开玩笑说可以将其编入大学演讲教材,指导学生们如何自我推销。不过,我的妻子并不觉得这封信好笑,甚至考虑亲自飞往欧洲去会会这位富豪。有钱人过度曝光在大众面前确实有一定的风险。1979年,当我居住在马卡塔瓦湖时,邻居杰拉尔德·布雷默曾写信建议我雇用私人保镖。我和理查早已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但由于实在懒得大费周章,我们一直拖延着。直到1980年,随着知名度的飙升,我们不得不聘请了全天候的私人保镖。艾尔范德·沃尔、罗德·韦斯特菲尔以及拉里·莫克玛,他们始终尽心尽力地保护我和家人的安全,并逐渐成为了我们家庭的一分子。许多营销人员都曾询问我,亿万富翁的生活究竟是何种模样。他们或许想象中充满了高级跑车、优美的别墅、周游世界的度假,以及无数的珠宝首饰,甚至包括私人飞机等。不可否认,这些东西确实很出色,我也确实拥有部分。然而,对我而言,无尽的获取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我认为,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责任,是将自己拥有的财富和能力发挥到极致。拥有多少财富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这些财富,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每个人都必须善用上天赐予的财富,但如何才能做到善用呢?答案就是懂得给予,利用财富来造福人类。慈善捐款虽能帮助许多人和组织,但若能利用这笔资金进行投资和创造事业,个人能力将得到增强,受益者也将更加广泛。通过创建成功企业并分享财富,安利公司让全球的员工及其家庭过上了稳定的生活。我们每卖出一份产品,都为消费者带来了健康、美丽与安全。创业者若能提供更周到的服务,便能获得更高的回报。企业家也因此具备了经济实力去扶贫济困。成功的创业不仅能改善自家人的生活,也能激励更多人拥有积极向上的勇气,从而惠及许多人。当一个人积累了大量财富之后,便能更加明确地区分生活中哪些事物最为重要。即便财力雄厚,生活中依然只能穿一套衣服,开一辆车。然而,慈善的给予永远不会有尽头。因此,在安利公司步入正轨后,理查和我深感维持公司的繁荣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需对安利公司的消费者、员工及营销人员承担责任。除了妥善经营安利公司,我们还时刻铭记着与更多人分享我们的财富。在这个问题上,个人能决定的只有时间,要在生前给予还是死后呢?许多实例表明,如果在死后才被迫交出财富,那么很大一部分将落入联邦政府手中,而且我们自己也无法体验到给予他人的快乐。然而,如果在生前就进行捐赠,我们便可以自主决定捐赠的数量和对象,还能亲眼看到他人因我们的捐赠而生活改善,这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1831年,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来到美国,着手创作他的巨著《论美国的民主》。在各地的游历中,他惊喜地发现,美国的慈善活动随处可见。无论他走到哪里,总会遇到许多自发组织的慈善小团体,他们帮助身边贫困的人。当时普通人生活都很贫困,孩子们没有足够的衣物保暖,许多人甚至流离失所。但在这个时候,不需要政府的组织和呼吁,许多教堂和社区组织就会自觉自愿地伸出援手,帮助穷人解决温饱问题。在《美国同情心的悲剧》这一重要著作中,马文·奥拉斯基记录了19世纪众多民间慈善团体的善举。这些爱心人士不仅包括中产阶级,还有教会和企业家。他们在面对社会责任时,没有选择退缩或逃避,而是主动伸出援手,提供及时且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援助不仅给予穷人自立的机会,还避免了弱势群体过度依赖。在当前的联邦政府中,所谓的慈善自由派正试图将这种慈善心肠国有化。具体来说,政府计划通过非民怨的收入再分配方式,来推动和主导那些以往由地方教会或社区组织负责的、已持续多年且取得一定成效的慈善活动。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福利政策可能侵犯基本人权中的财产权。如果我们不能自由地拥有和分配我们的财产,那么我们可能也会失去其他方面的自由。一些朋友问我,为何要撰写这本书?它是一本简单的自传?是安利的企业史?还是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鼓舞?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涵盖所有提及的内容,还能引申出更多的含义。请关注下一集,我们将继续分享他的创业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