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外伤害或事故是我国14 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死因,溺水、交通事故、跌坠、中毒、咬伤、切割伤、烧伤......
平均每5 分钟就有1 个孩子因此殒命。与此同时,我国的自护教育刚刚起步,经验不足,尚未系统化。
由安利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华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打造的"青英护苗"公益项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2013 年3 月起,此项目陆续在北京、成都、沈阳、深圳、南京、上海等地展开,包括交通安全、家居安全、防风防雷防溺水,防火防烫伤等主题,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告诉他们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
第一堂课,从交通安全开始。
危险
东四环主路路口向东,进入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武基村,你会立刻感受到这个城乡结合部兼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杂乱。3 月5 日上午10 点,小武基村和往常一样熙熙攘攘,马路不算宽,小型面包车、大型货车迎面擦肩而过。街道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更没有信号灯。街道两旁是印刷公司、汽车修理厂、陶瓷加工、仓储、装饰公司、照明中心、机床厂、货运公司......
路边有一个破旧到几乎看不清的"前有学校减速慢行"的标志。民办的弘善学校,就在小武基村东西方向的街上。校门是低调的铁栅栏,斜对面的指示牌上标识这里曾有人行道,但斑马线已经看不太清了。距离学校200 米远的丁字路口,密集的蓝色箭头上分布着大约21 个厂牌,这意味着,仅仅在这一条街,至少有十来个厂家存在。
我们在校对面的村委会小楼碰到了安全交通办的王秀海。听说"青英护苗"公益项目在弘善学校开设了试点,第一堂课便是交通安全自护教育,他舒了口气:"太有必要了。在这里,每个路口都危险。"作为土生土长的小武基村民,王秀海目睹了近十年来小厂家们的大批入驻。宁静的街道不见了,鲜有人维持交通秩序,电动三轮车跑得比汽车还快,尽管小武基村兴建了6 个停车场,可大部分车还是习惯性停在路边。王秀海带着三岁的小孙女出门时,分分钟都不敢松手。
这里曾出过儿童交通事故。据报道,2007 年7 月,司机刘某驾驶一辆小客车在小武基村四队门口倒车,此时,3 岁的小威正蹲在大门右侧玩耍,司机未能看到小威,酿成惨案。
据调查,在一般的交通事故中,儿童的伤亡率要远远高于成年人。我国每年超过1.85 万名14 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安全事故,死亡率是欧洲的2.5 倍、美国的2.6 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2-2013 中国汽车社会蓝皮书》称,交通事故成为我国14 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死因。另一份调查显示,在北京,平均每天有17 名儿童在车祸中受到较严重伤害。而流动人口聚集地更是儿童交通安全隐患的重灾区。
铃声

3月5日下午12:30,弘善学校。孩子们陆续涌进学校,午间校园顿时沸腾了起来。
校长方泽顺说,弘善学校共有1170个学生。这次参加青英护苗交通安全自护教育的是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恰处在最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年龄段。
启动仪式在弘善学校的小食堂里举行。下午 1:00,来自安利公益基金会、中华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北京市公安局、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等机构的嘉宾和弘善学校校长一起摇响了上课铃铛。小铃铛的声音清脆又悦耳,孩子们的小脸上也挂着些许兴奋和期待。
"希望我们摇响的上课铃也能敲响整个社会自护教育的铃声。"张岭在谈到"青英护苗"公益项目的初衷时说。
尊重
参与这次行动的志愿者们大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有活力、有精力,更有志愿服务的心力。
下午1:10~2:30。弘善学校三年级一班。前20分钟里,来自北京110接警中心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高艳艳和她的同事们针对儿童报警做了一场精彩演讲--针对儿童最容易遇到的危险引导孩子们寻找最佳解决办法。陷入拥挤人群怎么办?被拥挤人流推倒了怎么办?家里来了坏人而父母不在家怎么办?孩子们都听得目不转睛。
紧接着,怀有三个月身孕的80后准妈妈张娜站在了讲台上,一场关于自护教育的课程就要开始了。
教材内容包括解信号灯与交通标识、行人安全、自行车安全、汽车安全、危险行为,以及课后演习。课堂上,张娜发现全班有80%的孩子都骑自行车上学。而国家规定,12岁以上才能骑自行车上路。现实和规定矛盾,到底该怎么讲?
备课时志愿者们就为此纠结过。打工子弟的现状如此,但又不能简单粗暴地说大家别骑车上学了。最后达成折衷方案,"讲课时说,同学们要掌握12岁以上孩子的能力,学会保护自己,不要骑车带人,或让家长陪同你上马路。"张娜说。
志愿者的引导授课是这次课程的一部分。整套自护教育的课程设计,一切都是专业性为先。在此之前,志愿者陆续接受了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专业讲师、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的交通专家、120急救专家等人士的专业培训。课件、教材也均经过专家把关。正如安利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匡冀南所说:"提供专业化志愿服务一直是安利志愿者的特色之一,希望通过此次儿童自护教育项目,打造出一支国内专业的自护教育志愿者精英团队。"
同一时间,6岁孩子的爸爸、1980年出生的韩金龙在四年级一班做授课讲师。
韩金龙很了解孩子们的心理。课程刚开始,会放一段描绘违反交通规则行为的动画片。四年级一班没有背投,只有高挂在一角的电视。坐在后面的小男孩举手说,他看不清。韩金龙灵机一动,请他到讲台上来。这还不算,他还邀请小男孩站在他的位置上,像个小老师般将动画片上的字幕讲给大家听。韩金龙说:"这是为了肯定孩子的勇气。"
这其实是每个安利志愿者所做的:尊重孩子,用正向的话引导孩子
好玩

课后,志愿者带领学生们来到操场。一张约10平米的交通安全游戏图早已等候多时。这是一个类似于大富翁般的掷骰子前进的游戏。孩子们high得像烧开的热水咕嘟咕嘟冒着快乐泡泡,只有志愿者们知道这背后的心血。
90后志愿者鲍旭说:"为了这个游戏,我们集思广益,一直讨论到晚上10点。课件规则简单明了,但落到实处并不简单。比如,投手选出几人来,其他同学会不会乱?采用什么方式分组?怎样才不会伤害第二名?"鲍旭建议,请每个队想一个队名和队呼。此外,遇到游戏图上的提示框,引导孩子们回顾一下课堂知识。关于颁奖,志愿者们达成一致:第一名是冠军队,第二名是优胜队,都是赢。
游戏图共三十步,关键的交通安全自护知识都浓缩在游戏提示框里。提示框是卡通图画配简短文字,选取了七个交通行为,奖惩鲜明比如,过马路闯红灯倒退一格,排队上车前进两格,在马路上玩耍或突然冲出马路倒退两格,跨越围栏倒退一格,手或头臂伸出窗外倒退一格......将枯燥的知识点融进有趣的游戏中,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复习课堂上所学,想不记住都难。
下午4点,自护教育课程结束,操场上恢复了平静。孩子们开始排队放学了。读三年级的8岁孩子李子睿便是其中一员。父母工作繁忙,大部分时间都是他独自回家。回家的路不长,但要经过一路的杂乱厂铺以及两个总有车猝不及防开出来的路口。
"觉得今天的课有意思吗?"
"有意思,能看动画片,还做游戏,最主要的是我能通过这些学到交通知识。"
子睿说,以前,几个小伙伴经常在路上打闹。在他上二年级的时候,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因为和小伙伴在路上边跑边玩,被车撞伤了腿。这次事故很快在校园传开,孩子们再也不敢在路上追闹。
屏障

有首歌叫《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13岁的小姑娘背着书包去课堂/那个下午有风在轻轻流淌/孩子你难道听见一种声响/车来车往/车来车往/最后你是否看见天使在飞翔。"每有儿童交通事故发生,人们总会想起这首歌。歌声中有追悼、有心悸,更有警醒--生命如此脆弱,等待则是对危险的姑息,是时候立刻行动起来为孩子做点什么。
儿童安全自护教育,听起来不是那么轰动夺目,但绝非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福建南平惨案、2012年新疆阿克苏校园踩踏事件......这些无一不在告诫我们,自护教育更是生命教育。
儿童自护教育需要更强的专业性以及更精准地对儿童个性的贴合。走近孩子,采取孩子喜欢的方式,才能让他们更乐于接受那些原本看起来枯燥的自护知识,从而真正建立起一道保护他们幼小生命的安全屏障。
这正是"青英护苗"公益项目所做的。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开始,一点点地做,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做,任何质变都从微小的量变开始。"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摸索出一个模式吸引别的学校加入。" 匡冀南副理事长这样评价这个公益项目的价值。
一个国家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对于未来的态度。希望有一天,这一堂交通安全课点燃的小火苗可以壮大到我们再也不用唱起那首《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