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盒白米饭上铺着十几颗盐水黄豆,再加上白开水,这就是2007年广西都安县隆福小学5年级学生黄兰婷的“标准”午餐。像黄兰婷一样,“大米+黄豆”也构成了隆福小学学生的全部午餐和晚餐。为什么不提早餐?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早餐!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喝一杯白开水就来到教室晨读的日子。
而宁夏西吉县王民乡中心小学的境况更是让人“匪夷所思”:学校没有食堂,只提供开水,寄宿生每次带一周的馒头,“白开水+干馒头”构成他们在校饮食的全部。
在广袤的中西部,这样的农村寄宿生并不罕见。由于成年人外出打工,使得上千万留守儿童选择住校生活,而寄宿制则使他们营养不良的状况日益凸显。如果状况不加以改变,这些孩子无疑将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我们的行动,将决定他们的未来
对于一向为国家的政策和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关注农村整体发展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来说,他们非常明了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儿童营养的价值和意义。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很早就对儿童进行营养干预,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泰国、肯尼亚、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出台儿童营养政策。
为深入了解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生的营养概貌,推动类似政策在中国的实施,自2006年开始,基金会对广西都安县、河北崇礼县、宁夏西吉县和湖南泸溪县等四县寄宿制小学的就餐情况展开调查。结果发现:营养不良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孩子的共同特征。其中,都安县3所小学的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寄宿生的能量摄入仅为推荐量的66%,维生素A摄入为推荐量的6%,维生素C摄入为0。
营养供给不足对孩子们的体质体能、心智发育等造成严重不良影响。3所小学各年龄组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普遍相差2~3个年龄组,如13岁男生只相当于城市10岁男生的水平。同时,能量的不足还抑制了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随着调查的持续深入,基金会出现了研究经费短缺的困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2007年,安利、汇丰和德勤三家跨国企业开始为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科研人员开展对农村寄宿生营养状况的调查和研究。2008年,三家企业又为这一项目提供了第二期实验的资助,保证了项目的持续进行,也为数百万农村寄宿生带去健康的福音。
在项目开展期间,公司派员工参加基金会举办的现场研讨会,黄德荫总裁也亲自深入试点学校参观调研,还有不少员工自发组织起来,给都安县三所实验学校捐书。对于资助这个项目,黄德荫总裁说,“关爱儿童,是安利全球的公益主题。我们始终相信,给予孩子一点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很可能从此改变。”
“营养餐”带来的神奇变化
得益于安利等公司的资助,基金会于2007年初起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广西都安县和河北崇礼县共选择了约2000名小学生作为“试验组”进行营养补助,并另选约1000名小学生作为“对照组”,考察营养改善对儿童成长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