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贵州:安利支教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走进学校一项转变

2010-7-13 12:22:20
 安利支教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走进学校一项转变

  2009-2010年度“贵州大学-安利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已圆满结束。在本年度,支教团在丹寨兴仁中学和南皋中学分别设立了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为目的的“民族技艺第二课堂”,开展了刺绣/织锦、古法造纸、芦笙/芒茼、苗舞、苗歌等民族文化课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丹寨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主要以苗族为主的各个少数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少数民族青壮年涌入城市并逐渐汉化。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已经很少接触民族传统文化,许多传统技艺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少数民族文化不同程度的失传,造成了青少年对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缺失。九成以上的苗族青少年不会轻易展露自己的苗族身份,即使在填写一些表格时也是非常小心。


  了解到这样的情况,贵大-安利研究生支教团在本年度的项目实施中,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走进课堂”为核心,启动“民族技艺第二课堂”项目,将以往零散的民族文化教学通过兴趣班的方式实现规模化办学。帮助孩子们重拾民族自尊心,建立民族自豪感。


  回顾一年来的活动开展,支教队员们告诉我们这是“五个一工程”:一项转变、一份喜爱、一种思考、一个心愿、一点改变。


◎ 一项转变
 
  “老师,学这个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


  这是支教队员向孩子们宣传民族技艺第二课堂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在此前,支教队员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向孩子们讲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告诉他们我们要做的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但显然孩子们对此并不感兴趣,他们不接受这些大道理,他们更加的真实,他们只关心——有什么用?


  这句话让支教队员很沮丧,同时也意识到对生活在贫困中的苗乡孩子来说,现在使用的教育方式是不合时宜的。在经过讨论和调整后,支教队员改变了宣传方式,不再宣传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虚无缥缈的伟大理想,他们只是告诉孩子们:学好了,真的能当饭吃!在这样的宣传下,短短的时间里,5个班就吸引了近200多名孩子报名。支教队员刘立强说:“孩子们给我们上了非常宝贵的一堂课。”

在“当饭吃”的号召下,200多名孩子报名参加了民族技艺第二课堂

相关链接:



安利支教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走进学校之一份喜爱


安利支教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走进学校之一种思考


安利支教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走进学校之一个心愿


安利支教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走进学校之一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