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贵州:安利支教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走进学校之一份喜爱

2010-7-14 10:16:01
安利支教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走进学校之一份喜爱

◎ 一份喜爱


  邀请当地有名的民间艺术家担任老师、向县教育局申请每周一节正式课、添置教学需要的各种乐器和设备……在学校、支教队员和分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技艺课堂终于开课了!5个班:刺绣/织锦、古法造纸、芦笙/芒茼、苗舞、苗歌,每周一节正式课,三节课余兴趣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这堂特别的课程。
 

结婚穿婚纱很“笑人”


  刺绣原本是丹寨少数民族妇女必备的技能,因为只要有女孩的家庭,从女儿出生起,做母亲的就要着手为女儿缝制嫁衣。这样的一件嫁衣的缝制短则四五年,长则七八年。还有一部分是要留着等女儿会刺绣的时候自己完成最后的部分,据说最后的部分如果由别人代劳婚姻会不幸福。然而,现在的孩子基本都不会这门手艺了。所以,有些苗族姑娘结婚时会选择放弃穿苗服。


  刺绣班是最受欢迎的一个班,班上都是一群漂亮的女孩子。教室很挤,也很热,平时女孩子们都是穿着汉族服装上课,这次听说我们要来,好多都将自己未完成的嫁衣穿来了。问她们为什么要学刺绣,女孩子们嘻嘻哈哈的说:“不会绣(嫁衣)的话,结婚的时候穿婚纱很笑人(丢人)啊!” 

 

为刺绣班添置了8台纺织机,50个绣架

 

志愿者在和孩子们做交流

 

刺绣老师在指导同学们的作业

 

同学们的刺绣课作品

重15.6斤的小板凳


  小板凳是南皋中学板凳舞班的道具,每人两个。板凳舞是苗族每逢大喜之日必跳的舞蹈,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表达方式,在苗舞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技艺课堂教授的板凳舞更注重队列的变化和美感,一曲舞跳下来噼噼啪啪的板凳敲击声响彻整个操场。志愿者好奇拿起他们的小板凳,发现这小小的板凳却非常重,孩子们争相告诉我们板凳有15.6斤!而他们竟举着这么重的板凳跳了近20分钟。


  “为什么不买轻一点的?”
 

  “轻的容易坏!我们不能浪费安利公司给的每一分钱!”


  听到校长和孩子们的回答,志愿者眼睛红了。

 

孩子们向我们展示板凳舞

 多次出国演出的芦笙老师在上芦笙课

 

苗族老师教孩子用汉语标注的苗歌

 

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上苗歌课

相关链接:



安利支教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走进学校之一项转变



安利支教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走进学校之一种思考


安利支教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走进学校之一个心愿


安利支教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走进学校之一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