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四川:支教故事——把希望的种子浇灌成花

2010-7-27 14:08:52

支教故事

——把希望的种子浇灌成花

    
  “当时,我们真是带着改变世界、改变昭觉的想法来到这里的”,在昭觉县民族中学支教的志愿者郭鑫楠笑言当时的想法有些不太实际。
    
  “当我们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后才明白,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帮一个孩子、一群孩子或者一所学校,能帮多少帮多少,种下希望的种子,并慢慢把它浇灌成花。”郭鑫楠接着说道,“为此,我们做出了许多努力,并收获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效。”
    
  郭鑫楠是川大·安利研究生第十一届支教团的志愿者,也是本届支教团团长。本届支教志愿者还有:关键、杨钊、周俊、陈舟、眭婷、曹燕、王艳。
    
  昭觉县是川大·安利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服务地,归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族,地处凉山腹地,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7月16日下午,第十一届川大·安利研究支教团志愿者结束支教返回成都后,部分志愿者来到安利四川分公司,向我们讲述了教昭觉那些事儿,回顾了这一年昭觉行,这一路昭觉情。

  
我们也会讲普通话,我们不会再害羞了...

“我们会讲普通话,我们不害羞”
    
  在昭觉的各个村小,汉语就像一门“外语”,孩子们要到三年级才开始学汉语,即是说乡下孩子一般要三年级之后才可能讲普通话。但周俊和陈舟支教的树坪中学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却不用等到三年级就学会了普通话,且敢用普通话跟陌生人交流,不害羞了。
    
  “刚开始用普通话跟他们讲课很困难,我们讲起来很费劲,孩子们学起来也吃力,但是没办法,孩子们必须学会普通话,普通话是他们通向大山外面世界的护照。”周俊、陈舟说开始的两个月,他们基本上是手脚并用比划着教孩子们。
    
  “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不仅能听懂普通话,还能讲普通话了,并且讲得比其它高年级的还好,这对他们来说,可是很骄傲的事”,说到这里,周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此外,在今年6月我们对树坪乡进行回访时,我们还发现,周俊、陈舟支教班级的孩子们明显较其它班级的大方,当他们接到我们赠送的学习用品时,会大方地用普通话跟我们说“谢谢”,而不是怯生生地躲在老师身后。

 
火爆的异域文化课——其实,我们还是想了解外面的世界...

将精彩带进凉山,让信念注入心田
    
  对这些世代身处大山的彝娃而言,“放羊、结婚、生娃”如此循环,这便是他们所知道的人生。没有多少人能告诉他们,人生还可以有其它样子。而这样封闭的思想也让他们觉得读书是可有可无的事,他们不知道读书可以让他们,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不必再放羊,不必再食不果腹…..
     
  “只有让他们懂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并让他们拥有这样的信念,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而把外面的世界带进凉山,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励他们追求精彩的人生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团长郭鑫楠谈论道,“这也是举办‘远看世界·爱汇彝乡’活动的初衷’。” 
     
  事实上,从今年5月起,分公司就开始通过支教团开展“远看世界·爱汇彝乡”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在昭觉县城6所学校设立读报亭——为各校学生订阅《中国青年报》、《青少年科技报》、《21世纪学生英语报》等报刊帮助他们了解时事,扩大视野;创办杂志《索玛花儿开》——面向全县各中小学学生征稿,鼓励他们表达、展现自己,帮助他们提高文学、语言水平;举办文化大讲堂——支教志愿者,及邀请到外国友人、外教讲解各国文化、风采,活动还包括评选“自强之星”,举办风采展示汇演、开展异域沙龙等。
     
  据了解,后来读报亭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娱乐场所”,而外教与外国友人的文化大讲堂与异域风情沙龙则让孩子们久久难忘….。
     
  昭觉县马县长对系列活动十分肯定,他说,昭觉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供学生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平台与机会,‘这下可好,孩子们可以经常接触、了解外面的世界,这对扩大他们的视野有很大帮助,谢谢大家!’
     
  “我想,孩子们的收获便是支教团和安利公司最大的欣慰。” 志愿者如此回应县长的评价。




因为心存希望,所以我会卖力歌唱...

有一个女孩叫张英

     张英,昭觉县民族中学初一二班学生。1岁时,她脊椎出现问题,并导致下肢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迎接日出日落。3岁时,父亲去世,从此与因眼睛有疾而只能赋闲在家的母亲相依为命。母女俩唯一的家庭收入来源于每月530元的低保,母女俩的生活费、房租、张英的学杂费都从这530元里出,而在昭觉县城,因为地处深山,本地蔬菜产量低,外地运输成本高等原因,县城的生活成本并不低,母女俩大概一个月只吃上2次肉,这对张英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虽身患残疾,但张英却身残志坚,她学习成绩很好,在班上名列前茅。然而,身体的残疾、家境的贫寒也让这个要强的女孩也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
    
  “郭老师,我初中毕业后可以上高中,但高中毕业之后怎么办?”有天,有些内向的张英主动找志愿者聊天。


  “你可以继续上大学啊。”
  
  残疾人也可以上大学吗?学费怎么办?”
 
  志愿者告诉她残疾人不但可以上大学,还可以跟其它同学一样过得精彩,而学费可以通过争取奖学金、助学金方式解决的。听到这个消息,张英脸上的困惑舒散,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2009年11月,趁着学校放彝族年的机会,志愿者把她带到了川大,并让她与学校一位很优秀的残疾学姐结成对子。从那以后,张英不但学习更有动力,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前天几她还发短信告诉我们,这学期她考了全校第一名,真为她感到高兴!”志愿者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微笑。
 
  希望的种子一旦在心中生根,必能产生强大的力量,让我们无所不无往,无往不前。张英只是昭觉众多孩子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相信,支教志愿者一届又一届、一点一滴的感染将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希望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相关阅读:


一个山里娃的独白


安利四川名校支教活动再进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