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瞭望》:陈凤霞和她的教育创新

2012-2-14 18:30:00



    人生,三次跨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志愿者”在中国大地上还是新鲜事物,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陈凤霞前去地处粤北的清远白湾镇看望她资助的两个小学生,没想到这次看望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山区孩子的窘迫和倔强深深震撼了陈凤霞,她回到城里辞职后义无反顾地去山区代课支教,1996年,联合国把 “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发给了这位激情洋溢的姑娘。随着“学凤霞、见行动”热潮的兴起,这个普通的名字传遍了全广东。这一步,成了她生命里的第一次跨越。

    回广州在慈善协会工作期间,陈凤霞接触到更多贫困学生,此时她萌生了在山区办中学的想法。1999年,清远凤霞中学拔地而起。陈凤霞初出茅庐白手起家,把她的学校办成了当地教育界的名牌,两年后陈凤霞当选为中国志愿者形象大使。办中学,是陈凤霞的第二次跨越。

    建校至今,陈凤霞坚持翻山越岭走访每一个贫困生的家,她深知山区孩子要成材脱贫必须通过求学走出大山,那么读完中学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经过反复碰撞和苦苦探索,2004年“安利实验班”正式启动,至今实验班已办了三届,实实在在地走过了一段体制、机制创新之路。把整个青春献给了民办教育事业的陈凤霞完成了她的第三次跨越。

    创新,三方结合

    贫寒人家的孩子,不乏学业精进的好苗。陈凤霞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辍学却无能为力,她要尝试突破现有的条条框框,为孩子们创造公平宽松的学习环境。她找到了清远市民盟组织,民盟方面非常热情并表示保证选出最好的学生;她又找到安利公司的公共事务副总监许丽心女士,原来安利也正在为创造更有效的帮扶措施而绞尽脑汁。经过各方的多次设计、策划,“安利实验班”脱颖而出。

    这是个无先例可循的新模式,实验班并非校内的教学班,而是一个以品学兼优的高中贫寒学子为帮扶对象的公益项目。参与无偿援助的是:清远市民盟、凤霞中学和安利公司三个方面,民盟负责学生的筛选与调查,凤霞中学负责教学,安利公司负责提供费用及硬件配置,如学杂费、住宿费、贫困学生助学金、教师奖金、电教设备等,学生们的生活费则由安利公司的营销人员以一对一的形式实行个人定期资助。最后的一项措施,被称作“爱心家长”,自愿担当“家长”的安利人要保持跟孩子的经常联系,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户。三年下来,这一尝试大获成功,第一期的15名学生不仅成绩优异,在沟通表达、适应环境、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前途,三个选项

    合作创办的“安利实验班”以3年为一期,目前已实施了三期,共帮扶80名贫寒学子,目前在高中阶段就读的共30名,大学阶段的15名,已走上工作岗位的35名。

    虞日友,从广东连山石灰岩地区的辍学贫困生,清远凤霞中学的优秀毕业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就职于知名外企电脑技术部。这位依然腼腆的山区寒门子弟,同其他34位同学一起,不但如愿完成了高中教育,并且全部考上大学,目前除个别仍继续学业外,大部分都走上了工作岗位。同为凤霞中学第一届安利实验班毕业生的陈利敏、庞月生选择了告别城市,回到家乡清远就业。在校长陈凤霞看来,这种选择同样应该受到鼓励,高学历的青年回到欠发达的家乡,既是家乡改变面貌的机会,也可能同时是生气勃勃创业者的机会!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成年俊则独辟蹊径,选择了休学一年去做计算机方面的实习。打开了学科视野的青年才俊,究竟将来飞多高、多远,恐怕不是现在就能预测出来的!

    在欣喜于受益学子优异成绩的同时,人们注意到,在爱心扶持和熏陶下培育出来的人才,比一般的毕业生更能吃苦耐劳,更珍惜自己在岗位上的机会,特别是更具有对社会的感恩之心。记得实验班曾经利用暑假安排全体同学参加“广州体验之旅”活动,做义工与残疾人一起劳动,在城市访贫问苦了解草根生活,学习帮助别人,让他们在受助的同时,懂得感恩和回报。

    有了陈凤霞的经验,现在安利实验班项目已延伸在湖南、湖北、辽宁、海南、广西、河南等九省一市,从中受益的贫寒学子超过500人。辽宁和广西把实验班办到职业中学,广西的实验班落户于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首届实验班30名学生,专业包括文秘、计算机应用、美术、物流、会计、商务等多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