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贵阳日报 2010.01.18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后,“低碳”的环保理念更加走进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打印公文、淘米煮饭、网上冲浪、互动游戏……“低碳”无处不在。
“环保不是时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铺张浪费,破坏环境,就没有生存空间了。”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总裁黄德荫说,“我建议大家记住三个概念: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
从2008年6月至今,忙碌的黄德荫每月坚持在公司内部论坛写环保心得,从日常节水、节电到低碳生活方式,从探讨气候变化到关注草地退化。
尽管已参与众多环保公益活动,黄德荫希望能做得更多,“企业力量有限,但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企业、每个公民都行动起来,就能改变环境。”2009年下半年,安利环保嘉年华活动在全国8个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国首创“环保教育主题乐园”,在游戏中寻找“绿色”,走近低碳生活。
1.低碳工作
替白纸“翻身”,帮电脑休眠
最近,800人参与了一项名为“白领,你的名字叫环保杀手”的调查,其中619人承认,曾犯过制造噪声、出行不离汽车、过度使用空调、爱用一次性筷子、浪费纸张、点菜过量、爱用盆浴等危害环保的“七宗罪”。
借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东风”,沪上不少企业员工纷纷过上了“低碳生活”。
安利(中国)上海办公室的员工冯祥,是电脑高手,对付硬件软件,得心应手,却没有及时关机的习惯。他常常在下班回家后,任凭办公室电脑继续“坚守岗位”。
“短时间不用电脑,如果启用‘睡眠’模式,消耗的能量可以下降50%。及时关电脑,每台机器每年至少可减排6千克二氧化碳。”最近,冯祥加入了“低碳一族”,为提醒自己随手关机,他特地在电脑一角贴上了一张便签,上面写着“人离开时,请电脑休眠!”
和冯祥一样,该公司许多员工养成了类似的好习惯。比如,尽可能减少使用打印纸,在公司内部传阅文件,都以群发电子邮件为主,以前经常贴在公告栏上的纸张已难觅踪影;遇到必须打印的情况,所有员工都会不约而同地先帮打印纸“翻个身”,看看能否双面使用。特别是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公司消耗的办公用品数量明显减少。
一套更详细的办公族“减排法则”,在员工间流传——
双面打印、复印,既节约,又节能。少用100张纸,减排二氧化碳15千克。不用打印机时将其断电,每台每年可省电10度,减排二氧化碳9.6千克。
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每台台式电脑每年可省电6.3度,减排二氧化碳6千克。用液晶电脑屏幕代替CRT屏幕,大约节能50%。调低屏幕亮度,每台台式电脑每年可省电30度,减排二氧化碳29千克。
2.低碳生活
少坐飞机,多爬楼梯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负责任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工业减排是减排的主要手段,但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同样不可小视。
在芬兰航空公司上海至哥本哈根的机票上,印有如下碳排放信息:上海浦东-芬兰赫尔辛基7380公里,780公斤;赫尔辛基-哥本哈根893公里,133公斤。这意味着,往返一次童话王国,每名乘客将向大自然排放1826公斤二氧化碳。
除了乘飞机,开车、用电、吃肉、装修都会增加碳排放。践行“低碳生活”,需从衣食住行做起。
【衣】
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一般可减排2.5千克二氧化碳。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
【食】
多吃素食,生产1千克牛肉排碳36.5千克,是瓜果蔬菜消耗二氧化碳量的9倍。少喝0.5千克酒,可减碳1千克。
拒绝一次性筷子。我国年产量约800亿双,首尾相接,可从地球往返月球21次。每回收3双一次性筷子,就能生产一张A4纸。
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可大大缩短煮饭时间,每户每年省电4.5度,减碳4.3千克。
【住】
在家随手关灯,每户每年可节电约4.9度,减碳4.7千克。
合理使用电器,及时切断其电源,节约1度电可减碳近1千克。夏天每台空调在26℃的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节电22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
装修时,减少使用1千克钢材,可减碳1.9千克;少用0.1立方米木材,减碳64.3千克。
【行】
每月少开一天车,每车每年减碳98千克,选择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减排效果更好。
尽量少用电梯,低楼层改走楼梯、多台电梯轮流开启,大约可减少10%的电梯用电。每台电梯每年可节电5000度,相应减碳4.8吨。
3.低碳网络
与其忙“偷菜”,不如多种树
豆瓣网最近冒出了十多个“低碳”兴趣小组。网友间互称“小碳子”,分享低碳信息,交流减碳经验,还举办“旧物交换”“绿色骑行”“聚友登山”等活动,践行“低碳生活”。
“我今天没搭车,骑自行车上班”“我天天爬8层楼梯”,这些小事在“小碳子”的眼中,不再是随机选择,而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生活理念。
许多网站推出碳排放计算器,计算生活中的碳排放。据测算,如果居住面积40平方米,开1.6L排量的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那么每年的碳排放量至少2600吨。
“自己平时居然排放那么多二氧化碳,太不可思议了,”环保志愿者安妮说,“我觉得应该为地球,也为自己做点什么。”
环保游戏“沙漠绿化行动”正在一些企业内部推广。不少人由此改变陋习,逐渐向低碳一族“进化”。外企职员夏先生每天都会抽出午休时间,逛一下自家“树林”,回答环保问题,让“树苗”成活。
“跟开心网的‘种菜’‘偷菜’类似,但更有意义。不仅能享受种的乐趣,还可以把环保融于游戏,寓教于乐。”夏先生介绍,游戏参与者通过计算碳排量,了解自己不经意间,给环境带来多少压力;然后选择在全球几大沙漠种树;正确回答环保问题,养活“树苗”,碳排量随之减少。
再早些时候,更大范围、更真实的“种树”行动已在网络上演。
2008年8月,“绿光森林”环保公益活动启动。每个用户只要在“绿光森林”种植一棵虚拟的树,环保基金会就将得到0.1元捐款,用户每邀请一名好友加入“绿光森林”植树,基金会将获捐1元。
根据网友投票,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成为“绿光森林”树苗基地,三地的共同特点为:森林覆被率均不足30%。“绿光森林”活动捐献的树苗,将全部用于三地植树造林,防止沙尘暴,留住地下水源。活动开始后不到5天,“绿光森林”种下了将近30万棵“树苗”。
4.低碳游戏
互动嘉年华,有心有绿色
2008年,安利捐资1000万元,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合作,成立“环保公益基金”,推动环保宣传教育及公益项目。
环保嘉年华,是基金创建后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在全国首创“环保互动教育主题乐园”,融“互动式”环保体验与“知识型”嘉年华为一体。2009年6月13日在北京启动,陆续在哈尔滨、成都、武汉、杭州、广州、上海、厦门等8座城市举办。
环保嘉年华以“有心,有绿色”为口号,强调“环保责任感”,使参与者意识到环保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全国约6万户家庭踊跃参与了环保嘉年华,20多万人受影响。”安利(中国)公共事务副总裁余放介绍,嘉年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环保节日”,每到一个城市,都有几十款有趣的互动环保游戏,让大家在游戏中走近环保。
城市上空布满各种废气——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小朋友争着用鱼竿把它们挑落;树林里有许多小树苗由于种植错误而病危,小朋友化身为“绿化先锋小超人”,根据正确的植树步骤,培土、栽树、填土、踩土、浇水,挽救小树;还有勇敢的“森林警察”,用套圈抓获盗猎者,让野生动物自由生活,简单的套圈游戏结合动物保护,“反对猎杀野生动物”的环保理念变得亲切而有趣。
环保嘉年华上海站设在黄浦江畔,现场上演精彩的环保短剧,演绎绿色生活;卡通人物“北极熊乐乐”和“小水滴”带领大家穿越地球环境变迁的时空隧道,介绍环保知识;还有环保创意秀、绚烂涂鸦墙、绿色心愿瓶等项目……
5岁的上海小女孩晨晨,在妈妈陪伴下参加了嘉年华,回到家见到爸爸,第一句话就是:“把家里热水器插头拔下来,否则不环保。”让一旁的妈妈十分惊讶。“以前我们给小孩子讲环保,内容比较空洞,她听不太明白。嘉年华有很多小游戏,让孩子边玩边学。”
“绿色周末”是环保嘉年华积极倡导的概念。每一张嘉年华门票,针对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家庭,参与者可以邀请家人、朋友共同参与。不少游戏需要全家齐上阵,嘉年华现场变成了一家老少共寻“绿色”、学习低碳知识的课堂。
“通过嘉年华活动传播‘低碳’理念,让‘绿色’种子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中华环保基金会秘书长李伟说,“希望每个家庭都拥有自己的‘绿色周末’,一起倾听地球、审视自己,选择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