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2010闵行体育公园晨报林——“晨报林5号”诞生有心,有绿,无雨

2010-3-26 16:32:48
2010闵行体育公园晨报林


“晨报林5号”诞生有心,有绿,无雨


日期:2010.03.08   版面:A12:晨报地球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晨报为这次植树节公益活动准备的150件雨衣没有派上用场——尽管气象预报对周日的天气并不乐观,但在周六一天的滂沱大雨后,昨天上海的天空云开雾散,甚至偶尔还能瞅到一点阳光的影子。在闵行体育公园的百树林内,尽管草地还有些泥泞,也不妨碍200多名晨报读者、100多名晨报员工及家属、晨报小记者、晨报绿色俱乐部成员以及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闵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参与植树节公益活动的兴致。 300多名“护绿人”共同见证了第5片晨报林的诞生。与此同时,晨报的部分编辑记者兵分四路,回访了另外4片晨报林。

读者表现:无人爽约

    200多位提前报名的读者无人爽约,有的市民甚至提前1小时就到了。虽然昨天的活动10点才开始,但上午8点50分,第1个读者家庭就来了。“我们看了晨报上的消息后,马上就打电话向闵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报了名,本来就打算风雨无阻都要来的,但今天难得天气放晴,于是一早就起床赶了过来。”男主人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有的市民对所认养的树木相当讲究,有的还事先做了点功课,非要认养某个树种。于是,在完成信息登记、交纳认养费用、领取认养证书等手续后,有的市民就在新闻晨报林里认真挑选树木、悬挂自己的认养牌,有的喜欢香樟,有的喜欢女贞,有的专门挑选高大粗壮的树木。

    上午9点不到,荷兰姑娘朱诺在朋友的陪伴下来到公园。“植树节快到了,我很想认养一棵绿树。朋友看了晨报的报道,就带我来到这里。”她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二次在中国认养树木。上一次是去年9月,我过生日的时候。”

    张洪春一家前来认养的队伍特别“壮大”,他和妻子孙峥、弟弟张洪镇,两个女儿大宝、小宝,还有志愿者董蓓英总共一行六人。董蓓英介绍说,张洪春和妻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大女儿大宝由于出生时脑部缺氧,存在智力障碍。尽管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属于低保家庭,但一家人还是拿出300元钱,为大宝、小宝以及弟弟的孩子各认养了一棵树。“我们平时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作为新上海人,也想为上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和小树一起成长。”孙峥笑着说。

    闵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吉玉萍、副局长杨其景表示,晨报作为媒体主动发起这样的公益活动很有意义,读者和晨报员工都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温馨而有意义。

“5号”特色:挂鸟类招引投食台

    今年的晨报植树节公益活动中,新增了悬挂“鸟类招引投食台”这一环节,将认养树木和关爱野生动物、丰富生物多样性结合起来。消息一刊登,不少读者打电话给晨报记者,专门询问“鸟类招引投食台”这个新鲜事物的相关事宜,纷纷表示要来悬挂它。

    鸟类招引投食台就像一座小木屋,高约10厘米,长约20厘米,小木屋前后各有盛放鸟类食物的地方。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沈兰全介绍说,将盛放着鸟食的鸟类招引投食台悬挂到合适的树林内,可以吸引更多的鸟儿来树林栖息,丰富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目前,滨江森林公园已经试点开展这个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闵行体育公园是本市第二座悬挂鸟类招引投食台的公园,将来这个项目会在鸟儿比较多、有后续管理条件的公园陆续开展。

    据了解,鸟类招引投食台不是任意悬挂的,必须选择悬挂在游客比较稀少、环境相对安静、鸟儿比较集中的树林里,数量也不宜太多,通常数百平方米的树林悬挂一座就可以。悬挂完毕,投放小米、玉米等鸟食后,必须有人进行维护,每天巡视一下招引投食台是否依然悬挂在树上、是否有损毁、鸟食是否需要补充。

    晨报绿色俱乐部成员、晨报记者徐翔和他16个月大的儿子小新、晨报小记者以及一位退休教师有幸代表全体参加活动的市民悬挂了鸟类招引投食台。番禺中学的退休老师乔源文表示,他平时十分关注环境保护、关注低碳生活,昨天他还特地带上了刊有相关报道的社区报,希望记者一定要给他悬挂招引投食台的机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挑选了适合悬挂招引投食台的5个地点,并帮助大家悬挂。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裴恩乐表示,闵行体育公园会有专人巡视招引投食台的情况,也欢迎有爱心的市民每天去关心一下“小木屋”,如果里面的食物没有了,市民也可以放些小米、玉米等鸟儿喜欢的食物。

企业表现:有心,有绿色

    3M(中国)、安利(中国)、沃尔玛(中国)、索尼(中国)、西门子(中国)、欧莱雅(中国)、汇丰(中国)、米其林(中国)、上海环境交易所、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晨报“绿色伙伴”昨天也派出代表参加了晨报的植树节公益活动。作为晨报两届东滩论坛的参与者以及晨报绿色俱乐部的成员,这些企业与晨报在社会责任方面共同践行着绿色理念。

    安利(中国)公关副总监李君表示,安利有句口号叫作“有心,有绿色”,“绿色安利”志愿小组全部由内部员工组成,组织了在甘肃等地种植公益林等环保活动。而公司内部的“i环保论坛”更有安利(中国)总裁黄德荫主持的“总裁看环保”栏目,论坛上优秀的文字和见解还会被汇编成为“i环保绿皮书”。3M中国市场规划及公共事务部的孙静晶说:“我们非常愿意参加认养树木这样的环保公益活动,只是平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渠道。这次晨报组织这样的活动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内控经理格拉汉姆不仅有个中文名字叫“杨林汉”,中国话说得也很地道。他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学习的专业是地理,所以非常关心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树木认养。我认为这很有意义,既环保,又能认识许多新朋友。”他说,“在英国我很少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种树、认养树木似乎在中国更受欢迎。”黄头发、蓝眼睛的格拉汉姆很受晨报小记者们的欢迎,都跑过去采访他。格拉汉姆对他们也很感兴趣:“小记者团?这很好啊!大人能参加吗?这可是个锻炼中文的好机会。”

    昨天认养树木最多的是利通物流有限公司,一口气认养了90棵树。“这里面还包括我们在香港地区、澳洲等海外分公司的员工认养的树”,公司项目与商务流程总监张正茂告诉记者,晨报植树节公益活动的消息在公司内部得到热烈响应,大家都觉得非常有意义,“海外的同事通过汇款方式送来了认养树木的款项,嘱咐我们一定要帮他们认养。”绿色理念的体现还不光是在种树上,“原先我们去星巴克喝咖啡都用店员给的一次性纸杯,现在觉得这样很不环保,于是改为自带保温杯。”张正茂说。[记者手记]

造点碳汇

    在刚刚出炉的2010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到了“森林碳汇”一词。他表示,我国要“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8880万亩”。

    增加森林容易理解,增加“森林碳汇”又作何解呢?实际上,“碳汇”在气候变化领域已不算是个新名词,但对普通读者来说多少有点陌生。它最早出自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缔约方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其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森林碳汇”自然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

    不仅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早在2009年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时就曾提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四大措施之三即“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可以看出,由于森林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特殊作用,林业已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战略选择。“气候变化”在温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几乎是出镜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通俗地说,发达国家可以出钱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形成国际碳汇交易。但是,做个“卖碳”翁不是那么简单的,林业碳汇的交易条件十分苛刻,又要制订方法学又要证明额外性,交易成本相当高。一句话,咱们普通人造的林或是认养的林所产生的碳汇,远远够不上交易标准。

    不过,不能交易,并不等于产生的碳汇没有价值。实际上,对于地球来说,它和可交易的碳汇一样及时有用。一棵树每生长1立方米,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3吨——这个数字已经被媒体报道过无数次,但在植树节即将到来的这一周重提仍然有意义。晨报连续5年在上海这片森林资源稀缺的土地上打造5片“晨报林”,不仅制造了相当可观的碳汇,更将植树造绿、关爱地球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今年参加晨报活动的,还增加了来自澳洲和香港地区的认养人呢。

晨报员工表现:新护一片林,回访4年林

    在为城市增添新绿的同时,晨报员工也没有忘记去看望2006、2007、2008和2009年诞生的4片 “晨报林”。如今,这几片树林已枝繁叶茂。

    上周,由10多名晨报员工组成的“先头部队”先后来到闸北区中环线立交绿地和广中路绿地,进行了认养林回访活动。闸北中环共和新路立交绿地是第一片新闻晨报林所在地。2006年3月5日,晨报曾发动上千名读者共同在此栽下了400棵树苗。这次在闸北区绿化署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晨报员工为那里的树木重新挂上认养标识牌,再次认养它们,并认真地给“新闻晨报林”5个字重新上色。随后,一行人又回访了2008年诞生的第三批晨报林——广中绿地。

    昨天上午,在闵行体育公园新闻晨报林认养活动举行的同时,还有两支晨报员工队伍分头赴宝山、浦东进行回访。在宝山罗泾水源涵养林里,有一片2007年诞生的新闻晨报林。2007年3月,晨报员工和家属在那里亲手栽下了30多棵树苗。昨天晨报员工代表再次驱车赶往那里,从宝山区绿化局有关负责人手中接过树木认养牌。由于天气寒冷,悬挂认养牌的塑料带很难抽紧,大家甚至用上了牙齿。

    去年3月8日,晨报员工和500多名读者、企业单位代表在世纪公园松林增添了一片绿色。昨天上午,20多名晨报员工和50多位读者再次在那里相聚。上午8时45分,晨报的老朋友林春港和朱虹夫妇最先赶到公园。林春港曾经是晨报老丁慈善工作室的受捐助者,后来又成为热心帮助他人的捐助者,并因晨报与妻子朱虹结缘。夫妇俩对晨报的活动都非常支持,早早地就打电话询问昨天树木认养活动该如何参与。

    读者史宇杰和张丽丽已经是第二次来世纪公园“添绿”了。3月8日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去年俩人以认养树木的方式度过了这个极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如今,甜蜜的二人世界已变成温馨的三口之家。他们重新为树木挂牌,写下了美好的祝愿:“新的一年,让小树陪伴我们的爱情,和宝宝一起茁壮成长。”他们表示,今后每年都会来参加晨报的树木认养活动。还有9岁的汀汀小朋友,尽管身体不适,仍然一大早就跟着爸爸妈妈从浦西赶过来,说要认养完小树再去看病。

晨报小记者表现:日记节选

《植树——低碳与成长》□娄山中学 初三3班 张昊钰

    连续一周的阴雨绵绵让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总担心植树那天会下雨。而老师的一句风雨无阻,也让我知道他们的坚持与执着。拎着一次性雨披出门,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心情突然变好,想着也许老天被我们的真诚与坚持给打动了,给了我们一份期待已久的阳光。

    许多树木前都能看到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大人握着小孩的手,共同把许愿卡挂在他们认养的树上。在悬挂鸟类招引投食台的活动中,我结识了番禺中学的退休老师乔源文。他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低碳、环保的宣传。他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身体力行:他用随身的手帕取代了餐巾纸,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使用,他不喜欢出租车,他说在推广低碳生活的现在,与公交车相比出租车有些浪费。

《在心底下种一棵“树”》□华东师大一附中初一(1)班 甘天予

    走进闵行体育公园,便与阵阵梅花香撞个满怀,心中好清爽。连续多天的阴雨也被眼前的片片绿色抹去了最后一丝阴霾。

    3月7日,作为晨报小记者中的一员,笔者有幸来到了这片浩瀚的绿色海洋进行采访。

    在众多家庭中,笔者注意到了一个穿着鲜艳的家庭,一家三口无不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原来这个家庭已经连续五年来参加晨报林的认养活动,自从他们的孩子出生起,一棵梅花树上就挂上了女儿的名字。据笔者了解,几乎所有带着子女来参加植树活动的父母都想让小树伴随着他们的宝宝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对于全球变暖等问题他们也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当笔者询问到他们是怎么前来时,却发现了问题:因为公园比较远,不少家庭都开车而来。

    认养树木本是美化环境的好事,但不应该产生太多的废气污染。笔者建议,如是短距离的路程,可使用自行车或步行。如行程较远,则可以乘坐轨道交通及公共汽车。这样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锻炼身体,有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