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节目戳↓
《人格的魅力》第十一集-主动
两代人的传承,无数人的焕发,淬炼成23个成就美好人生的关键词。完善健全人格,助力逐梦之旅。美国著名商界领袖狄克·狄维士先生经典之作《人格的魅力》。十一、主动。一旦我们全心投入到人生中,便等同于接受了自身的命运。正如之前所述,设定目标不仅要求全身心的投入,还需要持之以恒。主动意味着克服对变化的抗拒,不再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也不再拖延。如同之前讨论的其他要素一样,主动要求我们自律,而万事开头难,因此勇气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踏出第一步时,面对的往往是未知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愿意承担风险,不怕被他人嘲笑。安利公司的成功建立在人们能够并且愿意采取主动的基础上。尽管外界有人可能认为我父亲和杰叔叔的想法有些傻,但他们的主动精神无人可以质疑。即使到了今天,安利的营销伙伴们也依然保持着这种主动精神。正是出于这份主动精神,我才会放弃家族企业中蒸蒸日上的业务,选择与比奇重新创业。只有在小公司成长的过程中,我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拓宽视野。当然,那种家族企业特有的安全感,我也就无法享有了。我经常听到有人认为,好的机会已被他人抢占,主动采取行动似乎已无意义。然而,这种观点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存在。主动通常意味着创新,这是企业家洞察力的核心,它并不强迫人们去做那些无法完成或不愿意做的事情。主动需要远见,需要有能力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冰球名将韦恩·格雷茨基就具备这种前瞻性的洞察力,他总能提前滑到冰球将要到达的位置。或许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连续几天去观看雕刻家如何用大理石雕刻人像,当雕刻家最终完成作品时,小男孩惊叹不已,你怎么知道他藏在里面?我的父亲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购下了一座位于大急流城的旧建筑,并将其改造成一座优雅而繁荣的格兰华都大酒店。如果亨利·福特、莱特兄弟或托马斯·爱迪生没有远见和创造力,我们的世界将会大不相同。通常,人们只有在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目标后才会意识到他们的主动精神,但我们大多数人并不需要每天都这么做,我们只需要打破常规即可。这些规则可能是自己编造的,也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还可能是后天陷入的,或者被迫进入的。无论是怎样进入的,打破常规需要迈出第一步。这一步并不要求惊天动地,只要保证我们踏在正轨上就可以了。只要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会变得简单,第三步会变得更加简单。来自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贝西·潘德是一位敢于率先踏出第一步的女性,她曾在拉里摩尔小学担任五年级教师。她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她最初在该校的工作并不是教师,而是一名清洁工,这一干就是长达17年之久。潘德清晰记得她决定追求教师梦想的那一刻。初到拉里摩尔小学时,她走进五年级教室,只见满目疮痍:废纸遍地,书桌倾斜,窗户上沾满黑手印,黑板也被涂得乱七八糟。潘德曾认为清洁工是一份体面且可靠的工作,并且认为提供一个清洁的环境对孩子成长有益。然而,当她看到这间教室时,她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提供更大的帮助,她知道自己有成为老师的潜质,尽管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足以做出贡献。某天,潘德放下了扫把,拨通了一所师范学院的电话,随后收到了入学申请表。她填好申请表并寄回,两周后便注册入学开始听课。经过不懈的努力,潘德最终获得了教师资格,但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作为一位比大多数老师年长且同时承担全职工作及照顾11岁女儿的母亲,潘德花了七年时间才取得学位。她告诉她的学生,无论怎么样,她做到了,她们也一定能做到。潘德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主动精神源自内心是迈出第一步的关键。如同潘德一样,每个人都可以设定目标,但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可能实现目标,否则只能是空谈。人事经理都重视主动精神,一些人被动等待工作机会,而另一些人则积极促进事情发展。这两类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备主动性。虽然主动性无法伪装,但它可以被培养。创造力有助于培养主动性,但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我们可能有许多创意想法,但如何利用和实现这些创意,是由主动性决定的。主动性没有固定的表现方式,每个人的目标和动机各异,并且都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一个年轻父亲可能会主动选择每周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而一个50岁的母亲在孩子长大后也可能选择重回职场。想要展现主动性,我们需要努力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态度。为了克服对失败的恐惧,乐观和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品质。我们往往因为害怕失败或追求完美而犹豫不决,我记得我父亲总是喜欢说,如果第一次不成功,那就继续努力。另一种主动性则是先于他人察觉需求并采取相应行动。这种主动性的表现可以是微小的,比如在办公室地面一张纸,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若无其事的走开。它也可能体现在重大事务上,例如发掘更高效的方法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缺乏这种主动性,社会将停滞不前,我们可能仍旧处于原始社会,享受不到现代生活带来的种种舒适与便利。科学家约翰·吉文斯恰恰体现了这种主动性。耶鲁大学毕业后,他在美国国际开发署和斯坦福大学工作期间,始终致力于研究地球上维持一个人基本生活——食物、住所和收入所需的最少资源投入。同时,他也探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投入对环境的影响,或者是否有可能将不利影响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结果。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的今天,面对耕地有限、谷物欠收以及饥荒的威胁,吉文斯对人类学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在职业生涯早期,吉文斯得出了以下结论:土地利用率低和资源浪费是我们时代最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吉文斯研究了古代传统的耕种方式,并从中获得灵感。他从这些传统方法中获取了许多有用的资料,进而发展出一种有效且环保的小型农业模式,即今天众所周知的有机精耕小型农业。吉文斯以加州为例,目前正与生态行动组织合作开展研究。与现代农业相比,吉文斯推广的耕种方法能以更少的耕地面积和更高的产量满足需求。依照他的方法,农作物产量可提高2至6倍,病虫害问题也可相应减少。这种方法不仅不会耗尽土壤营养,反而能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吉文斯希望更有效地利用土地,并确保土地留给将来。他认为,即使保留地球九分之五的荒地不开发,人类的需求也能得到充分满足,而保留荒地对于维护植物和动物的遗传多样性至关重要。吉文斯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他最初提出的一些问题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一个人想要生存,究竟需要多少土地?吉文斯指出,一个37平方米的农田,在六个月的农作物生长周期内,就能产出一个四口之家一年所需的蔬菜和水果。这个产量仅是目前满足人均食物需求所需耕作面积3900平方米的十分之一。在25年的研究中,吉文斯和他的团队出版了三十多本书籍、简介和手册。吉文斯通过文字、资料、课程和培训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分享给全球。在过去数十年间,吉文斯在农业领域主动开展研究,但直到最近,农业界才开始认真对待他的想法。吉文斯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历史咨询和农民调查,他还做了不计其数的统计。他并不期待自己一定能得到学术上的承认或经济上的回报。无论是像贝西潘德一样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像吉文斯一样改变了历史的进程,都表明一个真理,我们是否在生活中采取主动,完全取决于自己。